2022年5月27日,上海巽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签订离子液体电解质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离子液体电解质技术联合实验室”,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彼此信息化和科研平台的优势和资源,就“离子液电解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开展深度合作。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巽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离子液体电解质技术联合实验室”论证会日前在青岛召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上海巽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月27日共同签署《离子液体电解质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合作协议》。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功率型储能器件,属于标准的低碳经济核心产品,当前主要作为辅助动力电源应用。 超电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率约18.4%,2021年达176亿元。随着“双碳”、“国产替代”、“绿色发展”等政策的不断深化,超级电容器应用未来可期。市售超级电容器常用四乙基胺四氟硼酸铵TEABF4作为电解质,国产化配套相对成熟(新宙邦、国泰华荣等)。然而,该电解质盐电压极限(2.7V)已不能满足超级电容器市场的需求。电解液核心竞争力在于工艺控制和配方!离子液体(IL)阴阳离子组合种类众多,物理化学性质高度可调,可设计开发新型高电压IL替代电解质,助力国内超级电容器电解液更新换代!双方将就“离子液电解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开展深度合作,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内容:(1)双吡咯烷螺四氟硼酸盐电解质的研发及产业化;(2)N,N-二甲基吡咯烷四氟硼酸盐电解液之的研发及产业化;(3)离子液体电解液的配置和组分优化;(4)新型电容器及相关储能器件中离子液体电解质功能增强关键技术。依托现有研究基础,开展高电压离子液体电解质的研发工作,满足现有指标要求,为企业下一代电解液新产品提供技术储备。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建所以来,研究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39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摩擦学领域国际最高奖1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成果230余项。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新型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功能电解液的设计、高性能超级电容器和新型电池的研发等。先后承担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863”、国防基础科研项目、中科院研究所“一三五”重点培育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西部之光”、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在NC、EES、AEM、AM和AF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件,2019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已成为国内超级电容器基础研究领域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之一。实验室目前在研究所兰州和青岛分别拥有面积约600和700平米的科研场地。
此次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上海巽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来自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大学等科研院所或高校的5位评审专家做出了评审。